进补,是属于中医学中的“补法”范畴,其历史源远流长。
早在3000多年前的《周礼》、《尔雅》。《诗经》.《山海经》中已开始重视食补,
至《黄帝内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医药专业书问世,
药补已置于重要地位。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,与此有密切的因果关系。
《黄帝内经素问》中说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”,
“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”
就是说应注重预防疾病,不能等到患了疾病再去治病。
进补之法,是预防和康复医疗中的主要措施,并对促迕发育、增强体质、提高智能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,同时对研究人体科学也有深远的意义。
“进补”并不是千遍一律、人人相同的,必须根据各人的体质而定,故《至真要大论》中说:“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;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”
后世所分的补血、补气、补阴、补阳诸类补法,也源于此,是千古实践之结晶。
历代著名医家对“进补”的防病治病、延年益寿的作用乜非常重视,
如《神农太草经》中记载了数十味有“久服不老”、“轻身延年”等作用的补药;汉代大医学家张仲景创立了不少补益方药,
为后世补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;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对补益方药的研究更是精深,
并注重食补;宋代名医钱乙重视小几体质的矸究,创立了不少儿童进补方药;
金元名家李东垣发现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,“内伤牌胃,百病由生”,
创立了不少补益脾胃方药;元代名医朱丹溪发现人体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,
重视补阴;明代巨匠张介宾主张肾为先天,补肾是强身之本;
清代名医叶天士善于调补,常以“血肉有情”之品补益精血;
近代名医施今墨对“进补”研究颇有成就,创制了不少补益方药,屡受称颂。